血液中可溶性纖維蛋白與D-二聚體的形成及消除
在正常的止血系統中,血栓具有保護作用,是受損血管和組織再生的基質(zhì)。為了防止纖溶系統過(guò)早破壞血栓,血栓與血流接觸的表面會(huì )被纖維蛋白原(Fg)分子阻斷。傳染病、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疾病等病理情況下,止血功能失調,血栓會(huì )參與疾病進(jìn)程。
可溶性纖維蛋白(SF)是凝血系統激活的主要分子標志。SF以纖維蛋白-Fg復合物和短寡聚體的形式存在,其中desA纖維蛋白分子與因子X(jué)IIIa部分共價(jià)交聯(lián),其粘性末端被纖維蛋白原(Fg)分子阻斷。在微循環(huán)條件下,纖維蛋白寡聚體可以與糖萼(glycocalyx)結合形成微凝塊。微凝塊表面會(huì )形成谷氨酸纖溶酶原(Glu-Pg)、纖維蛋白和t-PA的三元復合物,Glu-Pg被t-PA激活形成Glu-纖溶酶,溶解微凝塊,產(chǎn)生D-二聚體(D-Dimer)。D-二聚體是凝血和纖溶過(guò)程激活的標志,它與血漿中纖維蛋白是各種疾病和手術(shù)中血栓并發(fā)癥的重要預測標志物。
1.凝血與纖溶系統
止血系統的統一模型是凝血細胞和蛋白質(zhì)因子參與血凝塊的形成、溶解(圖1)。止血系統的基礎是凝血系統和纖溶系統。凝血系統包括多種血漿蛋白,如凝血因子、抑制劑以及血小板。纖溶系統包括Glu-Pg、t-PA酶原、α2-抗纖溶酶(α2-AP)和纖溶酶原激活抑制劑-1(PAI-1),負責清除血管壁上的纖維蛋白沉積物和血漿中的微凝塊,在功能上與凝血系統相關(guān)。人們認為,凝血和纖溶解過(guò)程存在平衡(圖2)。然而,實(shí)踐表明,大多數與血栓形成和出血有關(guān)的病癥可以通過(guò)糾正凝血系統紊亂而治愈,無(wú)需調節纖溶功能。此外,凝血和纖溶的激活是依次發(fā)生的,因此在心臟病發(fā)作、血栓栓塞和中風(fēng)的情況下內源性纖溶系統的效果并不理想,即使延遲3小時(shí)使用超高濃度的纖溶藥物(t-PA)也是無(wú)效的。
圖1. 凝血激活、纖溶及蛋白C系統中的分子相互作用
注:Fg-纖維蛋白原;FXIII:纖維蛋白穩定因子X(jué)III;FXIIIа:纖維蛋白穩定因子X(jué)III的活化形式;PС:蛋白C;APC:活化蛋白C;FpA:纖維蛋白肽A;FpB:纖維蛋白肽B;desAf:纖維蛋白desA;desABf:纖維蛋白desAB;complex Fg-(desAn)-Fg:纖維蛋白原與纖維蛋白低聚物復合物;SF:可溶性纖維蛋白;desA desAB μclot :纖維蛋白desA和desAB凝塊通過(guò)FXIIIa交聯(lián)為毛細血管中的微凝塊;α2-AP:α2-抗纖溶酶;PAI-1:I型纖溶酶原激活抑制劑;Glu-Pg:谷氨酸纖溶酶原;Glu-Pm:谷氨酸纖溶酶;HMWFDP:高分子量纖維蛋白降解產(chǎn)物;DD:D-二聚體;DDE:D-二聚體和E1片段的復合物;Е3:具有BβN結構域的E片段纖溶酶降解產(chǎn)物。
圖2. 凝血及纖溶之間的平衡
2.纖維蛋白原(Fg)和可溶性纖維蛋白(SF)
2.1 Fg與SF的形成
血管和身體組織受損時(shí)產(chǎn)生的纖維蛋白形式與各種疾病時(shí)產(chǎn)生的纖維蛋白形式有顯著(zhù)差異。前者凝血酶在血管受損區域局部激活率高,血小板被激活,Fg迅速轉化為desAB纖維蛋白網(wǎng),局部強化血栓,封閉受損部位。在疾病狀態(tài)下,特別是初期,凝血酶在全身緩慢地被激活,在以亞摩爾和納摩爾濃度形成,導致Fg轉化為極低濃度的desA纖維蛋白,高濃度Fg抑制desA纖維蛋白形成凝塊,而是形成短纖維蛋白desA原纖維與Fg的復合物(稱(chēng)為SF)。病理狀態(tài)下,SF可能會(huì )產(chǎn)生血栓。因此,血漿SF水平是止血系統狀態(tài)的重要診斷指標,反映了止血系統病理過(guò)程的參與程度。
組成SF的纖維蛋白desA寡聚體由少于16個(gè)單體,通過(guò)A:a和C:c聚合位點(diǎn)相互作用形成。寡聚體的每條鏈沿γ鏈的C端與相鄰纖維蛋白分子的D區通過(guò)FXIIIa部分交聯(lián)。寡聚體的“粘性”末端與Fg分子結合,以終止進(jìn)一步的伸長(cháng),并形成原纖維及微凝塊。值得注意的是纖維蛋白desA寡聚體可以結合Glu-Pg和t-PA;但無(wú)法激活Glu-Pg,發(fā)生進(jìn)一步降解。
2.2 Fg與SF的區別
SF寡聚體的結構與聚合纖維蛋白的原纖維結構有很大不同:
1)Fg濃度大大超過(guò)desA纖維蛋白濃度;
2)desA纖維蛋白分子中不存在B聚合位點(diǎn);
3)desA纖維蛋白分子中存在αC區與BβN結構域的復合物。
2.3 Fg與SF的降解機制
原纖維和SF寡聚體的結構在體外降解的機制是相似的:首先,Glu-Pm裂解αC區,然后裂解分子E區BβN結構域的1-42片段。之后,它在鉸鏈區依次裂解分子的α、β和γ鏈,從而形成終產(chǎn)物:D-二聚體、D和E3聚合纖維蛋白片段。僅8%的Fg分子中存在γ鏈,因此Fg形成的D-二聚體的濃度低于SF的濃度。
3.D-二聚體的形成
研究發(fā)現SF(正常條件下為3μg/mL,病理條件下為10-100μg/mL)和D-二聚體(正常條件下為0.05μg/mL,病理條件下為1-5μg/mL)的濃度差異很大,且不存在相關(guān)性。這表明SF和D-二聚體存在不同的調節機制。從理論上講,D-二聚體可以來(lái)自被降解的SF。然而,研究發(fā)現:低聚形式的SF并不能活化Glu-Pg,必須先轉化成微凝塊(在微循環(huán)系統血管中形成),才能作為D-二聚體的來(lái)源。
在凝塊中,谷氨酸纖溶酶分離出αC區后,裂解纖維蛋白分子鉸鏈區的α、β和γ鏈,形成大片段聚合物纖維蛋白和最終產(chǎn)物DDE。DDE是D-二聚體的前體,DDE中E區B(β)N結構域的1-42個(gè)多肽片段進(jìn)一步裂解,使復合物最終分解成D-二聚體和E3片段。
圖3. SF、凝塊和聚合纖維片段的形成、溶解及去除方式
注:desAf:纖維蛋白desA;desABf:纖維蛋白desAB;SF:可溶性纖維蛋白;Fg:纖維蛋白原;FXIIIа:纖維蛋白穩定因子X(jué)III的活化形式;SF(c-l-desAf)?noligomers:可溶性纖維蛋白交聯(lián)desA寡聚體;complexes Fg-(fdesAn)-Fg:纖維蛋白原與纖維蛋白desA寡聚體復合物;c-l-desABf clot:血漿中循環(huán)的由FXIIIa交聯(lián)的纖維蛋白desAB凝塊;desAf μclot:由FXIIIa交聯(lián)的纖維蛋白desA凝塊作為毛細血管中的微凝塊;HMWFDP:高分子量纖維蛋白降解產(chǎn)物;DDE:D-二聚體和E1片段的復合物;Е3:帶有BβN結構域的E片段被纖溶酶降解后的產(chǎn)物;Glu-Pg:谷氨酸纖溶酶原;Glu-Pm:谷氨酸纖溶酶;t-PA: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。
圖4. FXIIIa聚合纖維蛋白非交聯(lián)和交聯(lián)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及降解
注:Oligomeric SF:低聚可溶性纖維蛋白;μclot c-l:毛細血管中FXIIIa交聯(lián)的微凝塊;desAf: 纖維蛋白desA;desABf:纖維蛋白desAB;t-PA: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;Glu-Pg:谷氨酸纖溶酶原;Glu-Pm:谷氨酸纖溶酶。
4.SF與D-Dimer的臨床意義
止血系統狀態(tài)標志物的形成和消除存在不同的調節機制。作為血漿凝血和纖溶系統激活的指標,SF和D-二聚體的濃度存在顯著(zhù)差異,且沒(méi)有相關(guān)性。SF參數提示了SF形成和激活凝血酶原轉化的血液因子的早期表現。SF水平的穩定升高表明患者體內存在病理位點(diǎn),需要進(jìn)一步檢查。D-二聚體參數則提示了導致血凝塊形成的疾病進(jìn)展,有助于早期預防性抗凝治療。
5.結論
SF是凝血系統激活的標志物,寡聚形式的SF只有先轉化為微凝塊才能作為D-二聚體的來(lái)源。而D-二聚體是心血管系統中存在交聯(lián)纖維蛋白沉積物的證據,以及纖溶系統破壞纖維蛋白沉積物的標志物,兩者在功能上是相互關(guān)聯(lián)的。此外,組織損傷期間和疾病期間纖維蛋白形成的機制明顯不同。在組織損傷情況下,纖維蛋白在局部形成,并導致血栓形成;而在疾病情況下,Fg向纖維蛋白的轉化在全身發(fā)生。全身纖維蛋白的形成使血漿中SF水平高于正常水平,這可能與其他病理因素一起造成血管內凝血的危險。
參考文獻
Udovenko A, Makogonenko Y, Korolova D, et al. Form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soluble fibrin and D-dimer in the bloodstream[J]. Croat Med J, 2023, 64(6): 421-429.?

相關(guān)產(chǎn)品
